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佛教文化网(www.haichaoyin.cn),专业的佛教文化传播网站!
当前位置:佛教文化网>佛教禅修> 正文

飞龙岩藏飞龙寺 乾隆题诗落龙袍

时间:2024-03-09 来源:佛教文化网

求雨台近景(图片来源:桂林日报 摄影:卢初龙)

飞龙寺(水帘洞)瀑布(图片来源:桂林日报 摄影:卢初龙)

飞龙寺遗址(图片来源:桂林日报 摄影:卢初龙)

飞龙岩(图片来源:桂林日报 摄影:卢初龙)

灵川县灵田镇塘边村古商道,有一处幽谷,沿着古道拾级而上,半山腰有一天然岩洞,约一亩大小,溪水从岩洞前飞流直下,落差有近50米,形成一个天然水帘洞。因此得名“飞水岩”,也叫“飞龙岩”。水帘洞里原为寺庙的大雄宝殿,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。

据残缺的碑文和灵川县志记载,“飞龙寺”始建于明朝末年,康熙时粗具规模,乾隆二十六年扩建。如今庙宇荡然无存,只余几截断墙围着繁茂的树木,屋基一层一层地往上,可见当年建筑群落是何等的气派。

“飞龙寺”的来由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。相传为乾隆下江南的时候,来到飞水岩,对这个仙境般的地方赞不绝口,在洞口两米上方岩壁题诗一首:为垦幽径入林泉,光逸兴瑞飞流急。落萍罗帘向洞中,竹影绿凉月雨声(这首诗刻在飞龙岩的石壁上,如今大部分字还依稀可见,作诗之人和出处却无从考证)。乾隆题完这首诗之后,就匆匆走了,把龙袍落在了飞龙岩里,现飞水岩洞口内左侧,有似鱼鳞状的近两米高的“龙袍”,并隐隐发出幽光。其实,这是水滴在石头上,汇聚成鱼鳞状,在光线照耀下,水珠闪闪发光。因此,飞水岩也就叫飞龙岩。后来在此中扩建的寺庙,也就题名为“飞龙寺”了。

出生在塘边村的台湾老兵蒙志刚先生,在他的遗作《我的一生回忆》中对当时的飞龙寺作了大致描述:“飞龙岩的洞内用木板梁柱装修,像似一座庙宇造型。分为三间排列,中央为正殿,置有丈余高泥塑金菩萨数尊。正殿两侧各间置小型菩萨数尊。在我童年时代常与同伴去此游玩。那时有修行尼姑数人,住岩洞生活,后山腰有梯田数亩供尼姑自行耕作。岩洞上方有一天然泉水,每到春夏季节雨水充沛,一股清澈激流从岩洞上方倾泻而下,形成一道壮观瀑布,故以飞水岩得其名。寒冬降临之时,瀑布又结成一条条银色丝带,悬挂在岩洞边缘,蔚为奇观。这处古迹不知存在有多少年代了,没有人去考究。”

“记得儿时,每年到了农历二月初,附近方圆十几里村落居民男女老幼,专程步行远道前来膜拜。香火鼎盛数日,进香客络绎不绝。入山口有一空旷平地,平地上有卖香纸、水果、桂林米粉、各种饮食,供香客选择。还有民间各种艺术表演,耍武术、耍狮子灯、龙灯,热闹非凡……遗憾的是这一千古圣地,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殆尽,面目全非,已不复当年原形了……”

庙宇前的沟壑里长着七棵古枫树,主干粗壮,需一人合抱。古枫苍劲挺拔,一柱擎天,高达数丈,一棵棵从冲沟笔直生长上来,荫蔽着古商道与庙宇的断壁,怀想着当年商贾疲惫的步履与虔诚的祈求。在当地,这些“有神灵保佑”的古树,是不得随意砍伐的,当地人的说法是,谁砍了这些古枫,家里必生灾祸。庆幸古枫躲过了当年大炼钢铁的刀斧和现在大兴土木的电锯,继续无声地诉说曾经的古道繁华。

顺着古商道继续往下走,不远就到了戏子坪。从乾隆年起,这里就开始热闹并渐渐繁盛起来,形成了二月八庙会节,也就在戏子坪建起了戏台。每年从二月初一开始,游客、香客、过往商客,近的来自方圆几十里,远的来自柳州及永州……云集而来,饮食住宿,烧香拜佛,听戏娱乐,舞龙灯踩高跷,一派繁荣。如今古戏台早已坍塌,在一堆废墟上,只看到翠竹依依,青松苍劲。

从飞龙岩往上走到山顶,又隆起了更高一重山。山腰中突显陡峭,绝壁危岩高约百丈,像一头雄狮盘踞山中,这是狮子顶。狮子顶便是“雷公霆”——大小约10平方米,高两米,小庙依崖修建,当地村民称它为“雷公宅”,也是当地有名的求雨台了。登上求雨台往西南方向望去,便是桂林城最高的尧山。可惜的是,这座“雷公宅”现在也只剩下三面光秃秃的石壁,岌岌欲倒下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热点内容